人物名片
郑国珍,福建仙游人,1977年3月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研究馆员职称。曾任福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福建省文物局局长,中国文物学会第七、八届副会长及古村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专家组、工程管理专家组成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兼职考古学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福建省文博系列正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会长等。现为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中国文物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省理论宣讲专家库专家、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福建省直机关党工委讲师团特聘教授、福州市人民政府顾问等。

情结厦大,缘起考古
1977年,郑国珍步入厦园,开启自己的本科学习生涯。谈到这段求学岁月,郑国珍感慨万千。优美的校园风光、良好的读书氛围和浓厚的师生情谊,令他记忆犹新。校园内,读书身影掩映,好学求索蔚然,师生联谊频繁。当时厦门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比例非常高,教师团队有二三十人,而同学由于隔年招生,一度仅有十名。每位授课老师都特别关爱学生,不仅在学业上倾囊相授,也在生活上给予诸多关爱。比如,为了便利学生到厦门市区购物,很多老师都会在家门口放置一辆专供同学使用的自行车;每天晚餐过后,总能见到老师漫步校园,与迎面而来的同学含笑招呼,或一路同行,亲切话语总离不开学习生活状况了解及其对校、系等方面有何期盼……感同身受之回眸,数十年难以忘怀!
郑国珍对母校课程安排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考古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广博精深,除了本专业之外,亦安排与历史、中文、哲学、外文等专业同堂上课,既包括学科领域的基础性知识,又开设很多专题课,总是力求将学科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尽管当时明显可以感到用于考古专业的资金有限,但校系始终坚持保障学生按田野考古规范赴校外践学。正是得益于此,郑国珍和他的同窗们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展现出了善作善成的专业能力和久久为功的科研精神。
正是厦门大学严谨教学、开拓科研的精神与真诚、深厚的师生情谊,滋养了郑国珍后来的考古人生,也筑就了他对厦大深深的眷恋。

1999年12月,郑国珍(左三)考察万寿岩遗址
求学不停,笔耕不止
1980年,郑国珍于厦大毕业后,分配到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暨市文化局文物科工作,1985年担任市文管办主任、文物科科长;1996年调任省文化厅文物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先后兼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出入境鉴定福建站暨福建省文物鉴定中心主任,2000年任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长(正处级、主持工作),2004年任福建省文物局局长,2008年8月任福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
在工作岗位上,郑国珍始终不忘初心,持续坚持将学术科研与行政履职相结合。这种在工作中不断坚持学术科研的精神与毅力,源自于傅衣凌先生带给他的谆谆教诲。
傅衣凌先生是郑国珍心中十分敬重的老师之一。在傅老师的专门史讲座上,郑国珍因听不懂带有浓重福州口音的普通话,课后主动近前求教,傅老师笑着说:“你这来自福州的还听不懂?”随即以福州话释解答疑,豁然开识,二人结下了师生之缘。毕业后,回到福州工作不久的郑国珍,在于山蓬莱阁的办公室惊喜地迎来拄着拐杖前来关心自己的傅衣凌先生,此时傅老师已是年逾古稀,郑国珍真是万分意外与感动。当时已是副校长的傅衣凌老师向郑国珍讲授了福州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的特点及其重要载体所在,并提醒要关注福州水部门外河口的明清两代贡赐贸易史迹、城内外数十处会馆建筑及其碑刻等的保护。他特别提醒哪几个地方的哪几方碑刻很重要——唐《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明《福州府四学新立学田记》、清《兼属福州南台海防总补分府管理水利关课碑》等,须留意收集研究。临别时,傅老师还亲切地勉励郑国珍来报考他的研究生。
年后,当两人再次在福州于山见面时,傅老师有点生气地问郑国珍:“为何没有报考?”得知郑国珍被单位要求留下来工作、不同意签批去报考的原委后,傅老师当即问明其局领导办公处,转身亲往沟通。尽管最终未能改变现状,傅老师还是语重心长地鼓励郑国珍:“哪里都可以做学问,到处都可以做研究,不要气馁,一定要记住,学问才是你最主要的靠山;无论工作到哪里,什么东西都带不走,只有学问跟着你一辈子。”“你每年发表研究成果,我每年到福州开会来看你”。这对郑国珍其后的学术研究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长期担任厅局级领导,郑国珍始终牢记傅老师的教诲——求学不停、科研不断、笔耕不止。他不仅发表了论文近百篇,且主持编撰有《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福建大观·文物》《福建省志·文物志》《福建土楼》《福建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等著作,在学术的舞台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1992年,他获得文博高级职称,次年即为福建省文博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任福建省文博系列正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还被多所高校聘为教授或研究员等。退休后,郑国珍继续为福建省直机关党工委讲师团、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特聘教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被福建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及其高级职称认定资格评审委员会确认具备研究馆员资格,并担任中国文物学会第七、八届副会长和中国文物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古村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等。

2024年,郑国珍(右二)到漳州市博物馆参与指导圣杯屿出水文物保护展示
传承师风,不忘初心
如果说傅衣凌先生是在学术科研上对郑国珍产生了一生的影响,潘懋元先生则是在为人成事上对郑国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9年,郑国珍和同学们在陕西醴泉县的唐昭陵杨恭仁贵族墓考古发掘工地暨厦大师生考古教学现场实习。一天,他们惊喜地迎来了时任厦大副校长的潘懋元先生。原来,当时潘懋元先生在西安开会,得知厦大考古专业师生在醴泉县实习的消息后,利用会议间隙专程前往看望。他乘长途汽车到县城、坐马车到公社、搭牛车抵生产队,徒步走到厦大师生现场教学实习考古发掘工地,历经数小时辗转百余公里,只为亲眼看看师生们,送上问候与勉励。潘老师的到来及其谆谆教诲,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师生们,领队的苏垂昌老师和考古专业十位男同学无不热泪盈眶。大家自发陪同潘老师穿过田园、跨过水沟……一直走到路边,目送着令人敬佩的潘老师坐上马车的身影渐行渐远。这对那时已工作六年带薪入学的郑国珍触动颇深,“引为标杆与成事之楷模”。
这份关怀与榜样力量一直激励着郑国珍,成为他日后待人处世的重要准则。走上领导岗位后,郑国珍经常关心支助工作在西北部艰苦地区的同仁,无论是出差到边陲的新疆西藏宁夏,还是到内地的湖南湖北四川等,他都不忘问候:“是否有福建的同仁在这?”每到一处考古发掘工地、一组古建筑修缮现场,他都会情不自禁地自掏腰包带上蔬果酒水或与大家共进餐食,激励有成。对刚入职的年轻人、转岗的同事、工作在一起的同仁们,郑国珍总是尽自己所能关心其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进取。
“当官是为了做事。”郑国珍在工作上更是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他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传统村镇的保护利用,全面实施“涉台文物保护工程”,密切海峡两岸文化文物、考古博物馆领域交流合作;助力福建“武夷山”“福建土楼”“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等多个项目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推动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让福建走进国际社会,让国际社会接受福建、了解福建。他常说,咱要铭记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即便毕业多年,郑国珍心中那份对厦门大学的深厚感情从未消减。他努力促成母校丰裕的教学研等方面资源惠及全省文博界同仁——1997年6月至1998年12月,有六十多位工作在省市县(区)文博一线的骨干,走进厦门大学与福建省文化厅联办的“文博专业”半脱产大专班就学,修完全部课程毕业;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又有二十多位活跃在省市文博界的精英,进入厦门大学历史系与厦门大学研究生院联办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班深造、修完14门课程结业。这些经过厦大淬炼的学员,纷纷成为近二十年来福建省、市、县(区)文博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排头专家,或走上了领导岗位。
同时,他积极引入母校(院、系)教学研等方面丰厚的师生力量,参与福建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作为、投入“顺昌元坑古镇”等福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的调研转化和保护传承等推进;着力配合母校将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建南楼群,整合为“陈嘉庚创办的校园建筑”提请省人民政府2005年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早期建筑”的重要组成提请国务院2006年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即推动落实全面修缮保护与合理使用。2024年6月,为迎接厦门大学历史学系成立100周年,在郑国珍与福州校友筹备组的精心筹备下,历史学科在榕校友齐聚一堂,畅叙母校情谊,共话历史学科发展。郑国珍用赤诚的感恩之心与坚定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精神,为福建乃至中国的文物考古博物馆事业、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合作,努力书写着一份不负党、不负母校、不负内心的满意答卷。

2024年6月,郑国珍作为福州校友代表在迎接历史学系成立100周年福州校友茶叙上发言
原音回放
厦大学子要学习领会厦大独特的“四种优良校风”——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和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要把“忠公、诚毅、勤俭、创新”之嘉庚精神,融入三观,充满感恩之心应对未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