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化

天南地北厦大人

江陆艳:勇敢追梦,沐光而行,人生何处不芳华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1日 10:59 浏览次数:


校友名片:

江陆艳,中国内地知名制片人,199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广告学专业,活跃于电视剧制作圈。2016年与林玉芬导演合作制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8年再次与林玉芬等人合作制作《宸汐缘》,在这些大热剧集中均担任制片人、总制片人。2024年10月9日,她参与制作的电视剧《七夜雪》如期播出。毕业以来,江陆艳始终秉持着母校“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书写者。江陆艳,从结缘厦大那一刻起,就以一种不畏尝试的姿态,踏上了探索未知与追求热爱的旅程。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江陆艳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令她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01· 结缘厦大,不畏尝试·

1993年,厦门姑娘江陆艳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现为新闻传播学院)录取,这是身为家中独女的一次“叛逆”抉择。相比于当时家人所希望的热门经济类专业,江陆艳毅然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广告学。究其缘由,在当时,厦门居民可以收看到来自港台地区的电视频道,那些走在时代前沿的港台广告片的创意、表达、审美让她很受触动,并激发了她的兴趣。“我觉得这专业看起来还蛮有意思的,课程都是我想去学的。”就这样,江陆艳听从了内心的想法,开始在厦大广告专业的学习。

“大学是我非常愉快,放松,充实、享受的时光,与同学们、老师们的感情让我可以铭记一辈子。”谈及大学四年,独属于厦大人的温暖也令江陆艳记忆犹新。在大一期间,江陆艳参与全国性选秀活动海选“飘柔之星”。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想只为帮同学完成促销任务的她,最终竟代表福建省进了全国总决赛,并夺得前三。令她感动的是,当时全校的老师与同学都在为她宣传投票,系里的老师也予以了大力支持,是大家的鼓励和鼓舞支持她勇往直前,最终登上全国舞台。江陆艳还特别提及了时任班主任的赵洁老师,有个性,负责任,话语温柔却专业而笃定,甚至在学生毕业后依然关心学生的发展。

江陆艳在厦大就读期间

除却师友的深厚情谊,厦大广告学作为广告界的“黄埔军校”,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多彩的课程设置与全新的实践机会。一些创意、文案、市场学及一些美术、摄影相关的基础课程都是江陆艳非常感兴趣的课程,仿佛在上各种课外学习课般,大学的课程之于她,是一种享受。谈及尝试新鲜事物的经历,江陆艳回忆道:“大一时,我还懵懵懂懂,有位师兄走过来对我说:‘加入篮球队吧。’我问:‘我行吗?’他鼓励说:‘试试看吧!’就这样,从未接触过篮球的我,意外地成为了篮球队的主力后卫。”在厦大的日子里,这样的鼓励和支持无处不在,正是厦大“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学子勇于尝试,追求卓越。

在厦大的学习过程中,江陆艳还额外选修许多课程,从社会心理学到乐器演奏,与摄影、素描之类的专业课相辅相成,这些课程也在日后为江陆艳的审美打下了地基。兴趣广泛又乐于尝试的江陆艳在大学期间有着多重身份:礼仪队队长、模特队队长、学生会干部、篮球队队员、优秀毕业生代表……从学校晚会上灯光舞美表演走秀的设计到素描课上的静水流深的描摹,从创意与广告背后的世界走向全国飘柔之星的决赛舞台,并主力出演第一支电视广告,在无数次不同的尝试里,厦大的生活给了江陆艳一种不被设限的人生假设。

“这些看似‘蜻蜓点水’般的尝试,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也丰富了我的内心和视野。我曾经是一个很内向、‘社恐’的人,这些经历也让我慢慢打开了自己。”江陆艳这样总结她在厦大学习生活中所收获得到的——一颗始终保持好奇、敢于冒险的心。在厦门大学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她也探索许多全新的领域,在校期间塑造的品格、四年同窗的情谊及培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为她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02· 内心之火,经风不熄·

1997年,毕业后的江陆艳听从父母建议,进入厦门有线电视台广告部工作。在电视台,江陆艳主要负责经济栏目的策划编辑以及广告业务招揽工作,偶尔还会客串经济栏目的嘉宾主持人,并且大获好评。2001年左右,有线与无线电视台两台合并,江陆艳进入到合并后的厦门电视台广告部,从事广告策划、业务与全台收视率分析的工作。那时的江陆艳在外人看来,拥有着令许多人羡艳的“编制内”工作。然而,对于她自己而言,缺乏挑战性的相对平淡工作让她对未来职场缺乏憧憬和冲劲。“我自己觉得内心那个‘爱折腾的好奇心’又在燃烧了,因为我觉得我有一颗广告的心,所以我总觉得毕业后没去广告公司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于是,在电视台工作期间她曾两次想要离职,但几年来看到同学们在广告业的状态,令她对自己纯粹为了去圆广告人的梦想和冲动心生动摇。机缘巧合,江陆艳在厦门电视台广告部的时候曾与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有过合作之缘。她在厦门电视台广告部工作时曾参加过克顿传媒公司的培训,并在培训中获得第一名成绩,当时便得到了克顿的“承诺”:未来若是有机会,欢迎江陆艳免面试进入克顿工作。

2004年,在电视台工作已将近八年的江陆艳终于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于是,她低调离职,来到北京一家影视公司市场部。然而,作为“跳槽小白”的她,此次尝试并未如她所愿那般顺利,但正是从“舒适区”的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跨越,让江陆艳对外面的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一年后,一个偶然机会降临到江陆艳身上。她得知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咨询团队正在扩张,并且欢迎来自电视台的媒体人。于是,江陆艳带着对这家公司的向往加入克顿传媒。当时,克顿传媒公司已经由为传统媒体培训转型为为省级卫视媒体提供咨询顾问的服务,涵盖频道整体定位咨询、广告、覆盖和营销咨询、节目和电视剧咨询等等全方位媒体咨询顾问。江陆艳入职克顿后就服务于江苏卫视项目组,几年间一路从助理顾问升级到高级顾问,与团队一起见证江苏卫视整体竞争力飞速攀升。

然而,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是克服“心理障碍”的坚持。江陆艳进入克顿的初衷是想成为一名培训师,却不曾想,最终成为一名咨询顾问。大量的市场分析、数据解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方案,人际沟通……一系列理性且繁复的工作都在挑战着她的短板和极限。作为一个自认为感性且内向的人,这些工作方式方法令江陆艳时常感到压力重重。同时,曾经的“老东家”厦门电视台再次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希望她能回去竞聘新的岗位。面对选择,她的内心开始摇摆,一方面,是这份与自己预想截然不同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回到熟悉环境、重复过往生活的可能性。思虑再三,江陆艳决定再给自己一年时间去努力适应。她心想,既然已经迈出这一步,那就试试,也许这是突破自己瓶颈的一个机会。如果还是不行,大不了就回到厦门去。

在那一年里,她全身心投入到咨询顾问的工作中,学习专业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和提案技巧。渐渐地,江陆艳开始在这个职业中找到适合自己价值发挥的舞台,也时常能获得成就感。一年之约转瞬即逝,她发现,“原来以为的困难和不擅长,坚持做下来,好像也并没那么难。”克顿传媒大家庭般温暖正向的文化氛围,以及一群年轻人的团结奋进和拼搏精神,让江陆艳找到新的人生锚点。这一走,便是整整20年。


03· 勇抓机遇,征战影视·

2008年左右,克顿传媒公司再次转型,从一个媒体咨询公司逐步转型为电视剧创作制作发行为主的公司。

在时代浪潮的奔涌之下,2011年,刚结束产假的江陆艳也迎来职业生涯的重大转型,从咨询顾问转变为电视剧发行人。“那真是太挑战了,我第一年整个人都快崩溃了。”谈及初涉新领域的经历,江陆艳记忆犹新。在“新妈妈+新岗位”的压力下,她面临着工作与生活的全新挑战,那段日子里,她总是日夜兼程,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因此,在成为发行人一年之后,江陆艳向领导提出转岗申请。但,她的申请却被领导驳回,理由是:做得挺好啊,有潜力,继续坚持。于是,在领导的鼓励下,她又一次坚持了下来。回顾过往时,这个不断面临挑战,试图放弃却又始终坚持的“感性又爱折腾的人”,将人生中的转折与坚持的契机笑称为“命运一样的巧合”。但正是那份自强不息的信念与再试一次的“折腾”,在江陆艳每次选择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经几年电视剧发行工作,江陆艳深刻地感受到电视剧上下游、供需市场等整体环境的变化,多年媒体顾问的经验让她坚定“以终为始”的原则,从市场导向和观众视角出发考虑电视剧的创作制作。她深知,作为电视剧发行人,如果不了解并参与影视的制作流程,无法将市场和观众的信息准确传达并落实到制作中,那么制作和发行之间的脱节将导致剧集和发行都出现问题。这些意识和心意的转变,为她日后的转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14年,通过厦门大学校友群的牵线,江陆艳为一位校友投资的谍战题材电视剧提供市场建议。又是一次机缘巧合,在交流的过程中,这位校友将一部库存三年之久的小说IP《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交给了她,希望能由她和她的公司来制作。那时,网络文学IP改编成影视剧的市场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古装剧制作成本高、风险大、市场整体低迷;但出于对故事的“一见钟情”兼在公司评估体系的支持下,江陆艳仍抱着“不妨先试试看”的心态,希望能借此机会深入参与电视剧的制作流程,将市场需求和观众喜好真正融入创作,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发行人”。再一次坚持,再一次克服万难,再一次尝试,《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成为她作为制作人执掌的首部电视剧,也标志着她制片人新旅程的开始。

面对全新领域,江陆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真的很难,因为我没做过制作。我需要从零开始,做剧本、找编剧、然后找导演、找演员,找美术,找造型指导,找特效团队……就一个个去死磕。我不得不四处奔波,开始了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好在,江陆艳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她从剧本创作开始,到主创团队的组建,再到拍摄制作、后期制作、播出,甚至是全剧的发行,都亲力亲为,全流程运营把控和品控。多年的电视媒体顾问的经验和经历,以终为始,从受众、市场出发,清晰定位,精准执行等高效科学的工作方法,给了她第一次做制片人的底气。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IP改编电视剧市场迅速崛起。在克顿传媒公司的支持下,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最终不负众望,播出后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当时IP改编剧的标杆,还赢得全世界无数观众的喜爱,成为中国电视剧经典之作。

江陆艳(左一)制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期间

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成为江陆艳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 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制作过程中,她意识到,制片人不仅仅是项目管理者,更是创作核心推动者。因此,她自称为“创作型制片人”。这部电视剧的成功,既有神话仙侠题材定位精准制作创新加持,也离不开江陆艳多年来积累的职业经验与敏锐嗅觉。敏感细腻却又坚韧负责的她在制片人的角色上找到与自己多年经验和个人气质相契合的部分。坚守“真、善、美”的剧本内核的选择以及对于电视剧制作发行全流程的熟练掌握,使江陆艳在这个新领域如鱼得水,愈战愈勇。

04· 接受挫败,拥抱热爱·

成为制片人后,江陆艳的工作生活依然充满挑战。在她看来,制片工作的日常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24小时在线,使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几乎难以实现。然而,即便面对如此压力,她依然能找到生活的美好,“我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也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在创作道路上,挫折往往比成功更为常见。可正是在“关关难过”的艰难险阻背后,蕴藏着江陆艳“关关过”的热爱与决心。近30岁时,她离开厦门台,选择“北漂”并入职克顿;直至40岁,她才开始担任制片人。面对经验丰富的“大神”,她谦虚地表示自己仍然只是一个“制片新人”,心中既有羡慕,也有压力,但更多的是动力。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到《宸汐缘》,再到《追光者》《七夜雪》等剧,江陆艳在这个行业中不断尝试,怀着敬畏之心持续学习。“这行很有意思,你能接触很多新鲜的东西,就看你愿不愿意选择去学习。”她常说,“我经常有危机感,还有好多要学习,学不完……”

《七夜雪》开机照 江陆艳(左一)

正是对影视行业的深厚热爱,支撑着江陆艳在无数次挫败中坚持下来。“我和团队做项目不多,我们每个项目都会全程沉浸创作每个环节每个细节,而每个项目都是新的开始。对于我来说,项目做一个少一个,每个都很珍贵!”在她眼中,制片人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情感的投入与创意的体现。如果没有对行业的热爱,就很难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岗位上走得长远。

这一路走来,面对不断的变化与全新的挑战,成功之喜悦与挫折之收获并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火热的当下,AI对于影视创作者而言又带来了新的机遇。江陆艳从不畏惧新鲜事物和潮流,“不要去遏制它,阻止它,当它不存在了;A I 不可怕。”她认为,面对AI技术的崛起,创作者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去探索、去尝试,而不是一味地抵触或逃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AI不可怕,任何一个创作者要学会用它,并且要知道,创意才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她始终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用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去挖掘生活中的美好与真实,用创意去点亮影视作品的每一个角落。

《宸汐缘》“组局”节目采访录制 江陆艳(右一)

回想这二十余年的职业生涯,江陆艳认为,在这段旅程中,她遇到许多包容、帮助、指引她的“贵人”,以及与她并肩作战的伙伴战友。正是这些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与“自强不息”的坚韧性格,让她能够顺从内心的向往,克服重重困难,一路坚持并保持着对影视行业的热爱。作为一名影视的“创作者”,她同时还一直秉持着“止于至善”的内涵,担负着属于“厦大新传人”的社会责任,在故事内核上精益求精,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不断先行。“影视剧影响力非常大,我们的作品是给年轻群体看的,我可以骄傲地说,这么多年我一直都让我的创作充满‘正能量’,充满‘真善美’。”

如今,在中国影视行业中,江陆艳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名字。作为一名资深的媒体人和她自谦所称的“新电视制片人”,她凭借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创制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展望未来,她将继续心怀热爱,勇敢前行,通过创新和坚持,在这个风起云涌、不断迭代的行业中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据悉,此文发表时,江陆艳已离开了拼搏20年的公司,人生下半场又开启了新的挑战旅程。

原音回放

希望学弟学妹要勇敢地去拥抱热爱自己选择的未来,在拥抱热爱后再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过程中出现的成功、喜悦甚至痛苦,去学会接纳和享受整个过程。在千千万万个选择里,允许一切发生,包括犯错、后悔和遗憾,勇敢无畏地去拥抱这一切,砥砺前行,追求卓越,奔走于热爱。


文 | 翁芊杉、李佳蓉、陈晓柔、曾嘉贝、岳欣彤

图 | 受访者提供

指导老师 | 叶虎

修稿 | 欧阳桂莲、校友总会秘书处

编辑 | 游丽华、童嘉烨

初审 | 许鸿滨

复审 | 李绍玉

终审 | 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