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钱列加,厦门大学1980级物理系校友,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LLP)主任,长期担任我国重大科技计划的专家组成员。因推动利用非线性光学进行强激光的高质量创新所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牵头和合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四次。
他是纯粹的厦大物理人,在青涩的年华中领悟了纯粹的意义,匀速地在自己的赛道中奔跑。他是孜孜以求的科研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在超快非线性光学前沿研究中大放光彩,聚焦服务国家重大科研设施的创新建设,在光科技领域产生了多项标志性技术;他也是诲人不倦的师者,他鼓励学生勇立潮头,朝着祖国需要的方向努力奋斗。他,就是奋战在科研教学工作一线的厦大校友——钱列加。
在厦大度过了最纯粹的时光
“上大学前没见过大海是什么样的,就只是在电影电视上看过。”钱列加在中学毕业后怀着对大海的憧憬来到了厦门大学。提起当年的漫漫读书路途,他感叹道:“现在大家幸福多了,当年从家乡无锡到厦门没有直达的火车,火车要先到上海中转,历时36个小时。”面对这般舟车劳顿,他却表示:“辛苦36个小时可以换来幸福100天,很值。”
高中阶段的钱列加成绩名列前茅,在高考中他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提起专业的选择,他充满了自豪:“那个年代所有最优秀的学生都是考物理系的。”在那个“科学的春天”里,钱列加决定报考他最钟爱的也是当年最“流行”的物理专业,来到了他憧憬的海滨学府——厦门大学。
岁月匆匆走过了四十载,在厦大物理的美好回忆仍历历在目。钱列加用“纯粹”二字来概括他四年在厦大物理的生活。那时候,大家的年龄都很小,钱列加“纯粹”地和同学们一起读书、娱乐、运动……这种纯粹的状态始终贯穿于大学校园生活中。“我们独乐乐很少,众乐乐很多。”学院组织的丰富的集体活动、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师生间的亲密接触……这些都是他心底最温暖的画面。他回忆道,“大学时代的记忆是深刻的,有很多难忘的老师、同学,而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陈英昭老师。”钱列加至今还常常想起第一次上陈英昭老师教授《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场景:“那是一个大雨天,陈老师下课后把一把雨伞挂在脖子上就出门了。”和陈老师的人一样有趣的是他的课程。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努力吸收知识,而是因为真实感受到用“数学表述物理”的魅力,而努力地去学习。这种充满身心体验感的数学物理方法的学习历程,为钱列加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基础,让他受益匪浅。在研究生高等数学考试中,他的成绩也名列前茅,成为当时5000名考生中唯一一位考到九十分以上的考生。
孜孜以求的科研人
青衿之志,屡践致远。钱列加深刻地体会到,大学生活的纯粹,正是不忘初心最好的诠释。这份纯粹,宛如一盏明灯,自始至终照亮并影响着他在科研道路上追求极致,心无旁骛地朝着一个方向持续奋进。在工作中,他将这份纯粹进一步转化为对科研成果的极致追求,在科研的崇山峻岭间努力攀登。这是对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精神的生动践行。
钱列加从厦门大学毕业后,怀揣对光学研究孜孜以求的精神,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继续深造,进行强激光的研究。毕业后,他前往了意大利米兰工业大学国家研究中心量电所做博士后,在实验室中的工作中,他领悟到了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他说,“研究中用到的90%的知识是基础知识,而10%的才是专业的调料,我们要善于把储备的基础知识转化为研究的动力,才能在研究中获得突破。”1997-1999年期间,钱列加前往美国康内尔大学应用工程物理系作访问科学家继续深造。科研不是坦途,在国内外长时间的学习、工作中,钱列加也遇到了不少困难,而他对困难的心态则是“求之不得”。他认为,只要所遇到的困难不是他一个人的困难,而是整个领域的困难,那就是真问题;在研究的这个“大制作电影”中,暂时的挫折只是解决重大问题过程中的“花絮”,这些花絮也是工作的快乐源泉之一。
知不足而奋斗,望远山而力行。现在的钱列加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LLP)主任,长期担任我国重大科技计划的专家组成员,从事超快非线性光学研究,聚焦服务国家重大科研设施的创新建设。他提出了“准参量非线性”和“光谱带内滤波”等新概念,将超快非线性光学前沿研究与强激光创新相结合,研究产生了多项标志性的强激光技术,不仅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论文200余篇,而且在国际高技术产品和国家急需两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提起自己研究的强激光领域,钱列加骄傲地说:“我们这个领域是国际竞争最为激烈的少数之一,很光荣我国处在世界最前列之一。”他相信,随着我国大科学装置稳步推进,我国的强激光研究能够真正领先和超越欧美。

钱列加(左五)获得2017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为国育才的教育者
钱列加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科研学者,也是一名出色的师者先生。他重视课堂授课时带给学生身心体验,常常将关于光学相关的历史、趣味故事融入课堂,把研究带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中,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他常常对学生说:“想要把书读好,就要多问‘为什么’,而想要把研究工作做好,就要多问‘为什么不’,为什么不换种方法来做?”。钱列加建议每位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盲目随大流做事,重要的是要明确目标是什么,纯粹地做事。他语重心长地说:“人生是场马拉松,太刻意的努力,太刻意的追求也是难以持续的。”
在他的影响下,有一批光学领域的人才正在国家前沿领域发光发热,他培养的二十多个毕业生中就有七位成长为国家级人才。在他心目中,科研与教育本质上是一体化的、相辅相成的,培养人才是为了让更多优秀的学子一起致力于科学研究,钱列加生动地做了一个比喻:“有更多的绿叶,红花自然会绽放,有一大片红花,总会出来一个花王”,“独行快,而众行远”。他也希望在新时代的科学研究中,一群顶尖的人能够朝着共同的目标去书写学科辉煌的历史。
心系母校的物理人
回首在厦大的青春岁月,钱列加感慨万分。母校不仅给予了他知识的滋养,更让他收获了真挚的情谊和宝贵的人生经验。2023年4月,正值厦大物理学科百年之际,钱列加和1980级的同学们以班级聚会的形式重返母校。他们在校园内相聚合影,拍摄学科百年祝福视频。影像定格下了这珍贵的一刻,也承载着他们对母校和青春岁月的深深眷恋。

钱列加(左五)与厦大物理1980级部分校友合影,共庆厦大物理学科百年
其实,钱列加与母校的互动由来已久。2019年,他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情谊,来到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做客“物理系前沿讲座”。讲座中,钱列加不仅分享了“准参量非线性放大”新概念的各种相关知识,还结合自身经历为学弟学妹们传授宝贵的学习经验与科研心得。有同学表示:“钱教授三言两语就让人豁然开朗,让我对之前很多不能理解的问题都有直观的认识。”

2019年钱列加回厦门大学做物理学前沿系列讲座的报告
面对前往上海交大现场采访的学弟学妹们,钱列加语重心长地说道:“看到你们,就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如今的厦大物理学子,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使命和挑战。”在采访过程中,他提及自己近期编写完成的教材《光学》,亲切地将书稿签字赠送给来访的学子们以资鼓励。钱列加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学习窍门,期待这本凝聚自己多年教学科研经验的教材能够引领当代本科生走进光学世界,体悟科学的魅力。2024年12月,《光学》教材正式出版后,钱列加向学术同仁们虚心征求建议和意见,严谨修订,并寄来一批教材赠送给母校的教师和昔年的同窗。他也热情地向物理学院负责教学光学课程的老师分享了教案课件,用自己的方式为母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与帮助。

钱列加为来访的厦大物理学子赠送他所编写的教材

2024年12月,钱列加主编的《光学》正式出版
厦门大学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四种优良校风,穿越时空的洪流,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熠熠生辉,不仅点燃了一代代学子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情,更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激励着新一代青年学子与科研工作者奋勇向前,接力奋斗。钱列加在科研领域不断攀登高峰,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与使命,为国家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也成为了对母校四种优良校风的最佳诠释。
原音回放
过去,在基础科学上是英雄创造历史,而当今在关键核心科技的发展中,是一群人的梦想铸就辉煌;我们的光学也是如此,大家应该围绕共同的目标去努力。个人的发展要与国家需要的高质量创新相结合,勇立潮头,聚焦到祖国最需要的领域方向。
文 | 马景宜、罗羽轩、孙萱仪、侯润萌图 | 受访者提供、网络搜集
指导老师 | 李阳
修稿 | 欧阳桂莲、校友总会秘书处编辑 | 童嘉烨
初审 | 陈瑶华
复审 | 李绍玉
终审 | 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