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化

天南地北厦大人

赵东升:爱厦大的情怀,爱考古的风骨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1日 09:53 浏览次数:

赵东升,厦门大学1996级本科历史系考古专业校友,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毕业,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文明起源、青铜时代考古、中西交流考古、水下考古及博物馆学。主持的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获“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PART.01
回望厦大:传统与情怀


赵东升,1978年生于山东茌平。作为一个北方孩子,他在大学之前对东南滨海的厦门了解并不多。但他的父亲是一位老革命者,心里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望,这份朴素的爱国情怀也深深烙印在了赵东升的心中。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心愿——从厦门眺望对岸的台湾——他毅然选择了厦门大学,踏上了求知和探索的旅程。

“人们对于大学的理解会随着年岁的增加而不断深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回望大学生活也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我始终认为,大学生活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带着对求学时光的怀念,赵东升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厦大岁月。

2000年全班毕业留念,后排中间为赵东升

在厦大的四载时光里,让赵东升难以忘怀的经历是与好友在周末的环岛骑行。在2000年之前,厦门白城沙滩周边尚未修起宽阔的公路,每逢节假日,赵东升便相约三五好友,自厦大白城校门出发,骑着自行车踏上环岛之旅,“穷游”厦门。当时的厦门岛,特别是靠近东海岸的地方,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滩涂和茂密的树林。骑行途中,他们不时能看到东海岸沿途的边防哨所,那里驻扎着守卫国家边疆的边防部队。对于当时的他们而言,每一次“穷游”厦门,都伴随着一种探险的激情,仿佛是在探索这座城市的每一处未知与神秘。

四年的大学生活,他们不仅见证了厦门的蜕变与成长,也见证了国家的日益强大。

1996年上弦场,左二为赵东升

回忆往昔,赵东升也提及自己的宿舍生活。当时全班男生同住芙蓉四,十个人住一间宿舍,可谓热闹非凡。尤记得,每逢宿舍熄灯之后,大家天南海北地畅聊,在古今历史中谈笑风生。那段同窗共寝的时光,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时至今日仍然萦绕在他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1996年刚入校时的宿舍合影,左四为赵东升

除了难忘同窗情谊,厦大这座校园、厦门这座城市也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正如他所说,厦门在他心中种下了一个“火种”——那是一种持久、旺盛且热烈的情感。他见证了映雪楼的改建、目睹了芙蓉四宿舍楼前那棵与他们久久相伴的大榕树在台风中的轰然倒下,也深刻地体会着嘉庚楼群的崛起对厦大发展的巨大作用。

赵东升始终对厦大怀有深深的眷恋,也时刻关注着厦大的发展。多年来,他与母校、母院、昔年同窗、以及校友会等都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彼此之间广泛进行着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赵东升每隔几年都会回到厦大母院进行学术交流,鼓励师生后辈。除此以外,赵东升还会漫步厦大,重温旧日时光,感受厦大的发展变迁。每当赵东升下飞机或高铁,再次踏上厦门这片土地时,他的内心深处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

1997年在芙蓉四222门口

离开厦大后,赵东升也去过全国许多高校,但是在他心中,厦大开放、包容与自由的精神仍然在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厦门大学的人文关怀精神在我的心目中是排首位的,学校带给学生最大的开放、包容和支持,这是我在见证厦大变化过程中始终如一的感受。”

PART.02
回溯治学:坚持与创新


在厦大的四年学习时光奠定了赵东升考古研究的基础,对赵东升的治学与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厦大考古学始终坚持开设相关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以海洋考古为例,当时这一领域尚未广为人知,但厦大却能先行一步开设相关课程,引领学生主动走向这一新领域。涵盖面广且引领学科风尚的众多课程极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激发着探索精神,成为他们日后走出校门后的深厚学科储备。

1998年在映雪楼旁的林荫道

在本科阶段,赵东升广泛涉猎了各领域知识,读研时则深入钻研某一领域。初入厦门大学,他阴差阳错走向考古学,但四年的学习让他深深爱上了这一学科,决定在这一领域上继续深耕。他思考再三,认为自己未来的学习研究需要跨越地域的界限,并为自己未来学术深造设立了目标。多年坚持,刻苦钻研,也使得赵东升在考古学领域有所突破与创新。

赵东升主持的安徽磨盘山遗址考古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2024年3月,赵东升主持的安徽磨盘山遗址考古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谈及发掘安徽磨盘山遗址的契机,赵东升回忆道,2014年南京大学考古系决定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选择长江下游考古工作几近空白的区域,在磨盘山遗址设立考古基地。在近十年的工作过程中,磨盘山遗址帮助赵东升团队确定了一个学术课题的新方向。“磨盘山研究点是前期经过了较为深入的调查才确认的,之后需要做的便是坚持不懈地去证实先前的调查研究是正确的。这个过程类似于一种学科发展的方向,这个过程是需要知识储备和思想建设的,要坚持这个思想并努力实现,而非摸着石头过河。”

如今,十年过去了,赵东升还经常回忆磨盘山的过往,畅想它的未来。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虽然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但当结果达成的时候,反倒觉得这些其实并非是什么问题了。”赵东升强调,“所谓‘十年磨一剑’,无论考古还是其他工作,持之以恒终会迎来好结果。”

PART.03
寄语厦大:立志与开拓


“人是要有理想的,要向着自己的梦想、规划和目标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才能终有所得!”

这是赵东升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赵东升强调,在立志开拓的过程中,坚持非常重要,这是他从磨盘山考古工作中得出的经验。他也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专业课、未来就业过程中要拓宽视野,尽可能出去走走。他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光能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人类的复杂情感,更能树立起自己的一种‘格局’——当我们的视野足够宽广之后,我们才能给自己树立更合理的目标规划。总之,希望同学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树立一个远大但可以努力实现的目标,在就业选择方面充分打开格局,切勿局限自己!”

在厦门大学历史学系成立100周年之际,赵东升也对学院未来的发展送上了真切的祝福,希望最初的历史系、后来的人文学院、现在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的强项,坚持自己的学科优势,开拓更宽广的领域,做中国的‘南方之强’,世界的‘东方之强’!”







源 |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文 | 任梦瑶、陈凯琪

图 | 受访者提供

指导老师 | 胡雯

修稿 | 欧阳桂莲、校友总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