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俞凡,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及系统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传播学系,获新闻学硕士学位,2012年7月获厦门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副教授和讲师,2018年调入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会常务理事。
漫漫研学路,上下而求索
1996年,俞凡考入山东大学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专业;2002年,在父亲影响下,从小热爱文学的俞凡决定在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传播系新闻学专业深造。从理到文的跨越并没有让俞凡受到太多困扰,两种截然不同的领域都有涉猎反而让他能够在治学的过程中能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从数学证明题里学到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也被他很好地沿用到了新闻学专业的学习中。
在厦门大学求学的这段时间里,俞凡稳扎稳打学习新闻学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把那些看上去晦涩繁多的理论结合实例进行理解。他不囿于课堂老师传授的内容,把握生活里的每一次实践机会,调动所学指导实际应用的同时对自己的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同窗校友们共同合作,完成一次次采访,一次次报道,一次次课题研究。这些对他来说都是特别珍贵的回忆。除此之外,厦门大学里自由开放的校园氛围也给俞凡这段研学路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课后和老师、同学对于某个新闻学相关问题的反复探讨,周末去图书馆享用丰富的书本资源,厦大给像俞凡这样的学子提供了极大的个人成长空间,才让之后的他对新闻学的兴趣只增不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态度保持不变。
论学术研究,兴趣可是第一动力。俞凡从个人兴趣出发,结合已有资料和时代背景,在中华民国新闻史、社会史、媒介史领域深耕。“在做学问之前不会去考虑有没有什么价值,关注到研究问题本身,就会想着要把这件事情弄清楚。”对于俞凡而言,学术研究是为了探索问题本质。正是这份纯粹的求知欲驱使着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对已知敢于质疑,对未知敢于探寻”,思无边界,学无止境,时至今日,俞凡的学术之路也从未停止。2019年,俞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权威期刊《国际新闻界》发表题目为《榜样的建构与消解: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张季鸾与<大公报>形象流变考察》的学术研究文章;2021年,俞凡以第一作者在在权威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题目为《“济南惨案”中的中日舆论战——兼论北伐统一前后蒋介石之舆论观》的学术研究文章。学术文章的持续发表反映的是是俞凡对新闻学领域不断深耕的过程。
丹心为桃李,教书更育人
在厦大求学之际,许清茂教授曾对俞凡产生极大的影响。许教授不仅鞭策学生勤奋学习,更鼓励他们好好做人。“因为老先生对我们都很好,所以我对我的学生也很好”,俞凡怀着这份对学生的善意与爱走到了自己的教师岗位。
俞凡自诩是“在新闻学教书的历史教授”。他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的第一要素。兴趣是提升能力的内在动力,这不仅是俞凡做研究的感悟,也是他身为师者的肺腑之言。

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之上,“文科最重要的是要你培养一个思维的模式,然后给你一个平台。”诚然,现在文科的门槛普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门槛,文科的不可替代性很难培养,文科教育亟待改革。走在教育的道路上俞凡深谙当前新闻教育,以至于文科教育存在的弊端,因而深深忧虑着学生们的未来。俞凡强调,新传学子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好好读书,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更要明白“文科的学习是为获得思维能力,一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还要通过实习来进一步践行理论知识、了解职业世界、提升专业技能,当然,俞凡也认为,学校应当给予学生更高的宽容度。
秉持着这样的主张,俞凡在自己的工作中也自然是这样落实的。除了在平时课程设计上尽可能倾听学生的想法,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对上课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之外,俞凡还牵头制作了《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设计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将介绍史实放在线上,将课堂时间主要用来让学生进行展示与讨论,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的特色和优势;采用灵活多元的考核模式,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兴趣培养,这项课程也在2023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充分展示课程建设的优越性。
作为师者,俞凡用通俗的方式分享给学生对于当今时代媒体发展,言论自由等现象的看法。他坦言道,当下传统媒体的市场逐渐被新兴媒体“吃掉”,受众的注意力不在报纸、电视上,而是转移到了快手、抖音与微信上,信息的交流的载体发生了深刻变革。“自媒体是一个缺少把关人的时代。”他常常教导他的学生,新传学子要做到明辨是非,坚守底线,洁身自好,作为新闻媒体事业的从业者,既要坚守住传播内容的底线,不去轻信,传播甚至发表虚假观点和偏激言论,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学知识,创作符合人民群众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优质内容。
承厦大之恩,传厦大之情
“厦大给我的帮助太多了。厦大管我吃了四年饭,有免费的汤,免费的饭,还有南强的水。在同级学校里面,厦大的图书馆的馆藏,特别是近代史的馆藏相当不错。而且那个校园多好多美呀!”
回忆起自己在厦大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生活,俞凡不禁感慨,能成为厦大的学生实在太幸福了。蓝天白云,碧海红砖,凤凰花开,建南钟响,美丽的校园成为俞凡生活的温馨港湾;有着丰富馆藏的图书馆,为他潜心钻研民国新闻史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而免费的汤、饭及其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关怀,更是让他难以忘怀。
“我非常感谢厦门大学给我提供的平台,我一定再找时间回来看看。”俞凡的一言一语中,都饱含着对厦大的浓厚的情感。

如今,俞凡在学术界已享有盛誉,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厦大人。
作为毕业多年的学长,俞凡仍心系厦大。得知许多学弟学妹正深陷焦虑的漩涡,俞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宽慰道:“每个人都终会找到自己的归宿的。”但同时他也告诉大家,学生不可太过懒散和放肆,要保持一点社会责任感,底线是洁身自好,是不同流合污。
“要有一点傲气、骨气和勇气。”在俞凡眼里,厦门大学的学生身上有这三“气”是非常有必要的。傲气,并不是一种负面的自大,而是一种对自己能力和成就的自信;骨气,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轻易妥协;而勇气,则是在面对未知和风险时,敢于迎难而上,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勇于发声。俞凡认为,这三“气”也是学生们未来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资本。
毕业后,俞凡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心中的这份信念。工作中遇到难题,他凭着骨气和勇气攻坚克难;面对外界的诱惑,他靠傲气和骨气坚守本心。这么多年,他一步一个脚印,从未动摇。同时,他也一直与母校、母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2024年11月15日,俞凡再一次回到厦园,做客“新传嘉庚大讲坛”,进行了题为《1939年上海“孤岛”反日宣传的“五月危机”——兼论欧战爆发前的中日美英四国关系》的讲座。俞凡生动而专业的讲解,不仅让学弟学妹们对这一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及特点有了新的全面的认知,而且还在这一个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中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新闻史方向研究的浓厚兴趣。
作为一名纯粹执着的学者,一名负责勤恳的老师,俞凡秉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并坚持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而作为一位情系母校的厦大学子,“厦门大学”四个字更是深深融进了他的血液中,成为最难割舍的情结。
文 | 魏梓萌、郑雯伊、徐妍、李佳慧
图 | 受访者提供、网络搜集
指导老师 | 曹立新
修稿 | 欧阳桂莲、校友总会秘书处
编辑 | 童嘉烨
初审 | 陈瑶华
复审 | 李绍玉
终审 | 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