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史园,女,厦门大学1982级物理学系校友。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国家半导体发光器件(LED)应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三个国家质检中心主任、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国合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福建省A类高层次人才,厦门市A类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检验检测、标准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等研究,主持建设国家、省、市各级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十余个,累计建设资金超10亿元。主持或主要参与制定发布国家、行业、地方标准20余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准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她是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的大家长,是厦大物理8206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是年轻厦大物理人眼中和蔼可亲的大师姐。在不同人生阶段和不同角色的合并与变换中,史园的心里构建了一条“家文化”的精神纽带,将她身边的人紧紧环绕在一起。
8206,100个学子的家
1982年,一封来自本埠的挂号信将史园领进了厦门大学。“我原本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却阴差阳错地被物理系录取了。”史园微笑着回忆道。当时她满心想着悬壶济世,十个高考志愿中有九个填的是医学类院校,而重点大学的第一志愿则随手填上家门口的厦门大学。优秀的数学成绩让她“误打正撞”地成为厦大物理系82级——代号8206的100名学生中的一员。而今想来,她并不觉得遗憾,甚至非常庆幸——学物理的乐趣和日渐养成的逻辑思维方式使她终身受益。
开学第一天,这位落落大方的鼓浪屿才女就闯入了8206诸多同学的视野。那时的她既有班干部经验,又是厦门本地人,因此在开学前收到了辅导员蒋东明老师的信件,邀请她提前到校报到并协助做新生接待工作。迎新那天,她热情地指导同学们办理入学手续,引领大家熟悉校园。在许多同学的校园回忆里:“我们刚开始还误以为她是老师。”后来,她作为物理二班副班长、器件班的班长,热心张罗组织班级事务,这个习惯也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校园里,史园拥有了很多新的“家人”。舍友们是亲密无间的姐妹花,同学们是互帮互助的兄弟姐妹。赖虹凯、蒋东明、于杨丽等与他们年纪相仿的辅导员是有爱的哥哥姐姐,授课的师长们则是她尊敬的长辈们。大三分专业后,她选择了半导体器件专业太阳能表面光伏的研究方向,和吴建国同学、洪明辉师兄一起师从沈顗华教授。一提及沈老师,史园的感恩与敬重溢于言表;说到像爱因斯坦一样的叶壬癸老师,她又有些忍俊不禁,每位老师的形象都深深地烙在史园的记忆里。

大学四年,史园(左二)的丰庭一336宿舍
在鼓浪屿这座小岛上,处处流淌着音乐的浪漫。史园6岁开始学小提琴,在大学的舞台也充分展示出音乐的特长。作为厦门大学艺术团管弦乐团的成员,她启蒙同学们乐理乐器知识,并积极参与各类文艺演出。她的小提琴声始终在同学们的耳畔回响。多年以后,大家仍记得迎新晚会上史园那悠扬的小提琴曲,合唱团演出时的动人旋律,毕业季纪念歌谱写时的深情音符。
情系质检的无悔征程
1980年代,厦门市经济特区刚刚成立。毕业后的史园被分配到厦门市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公司“厦华电子”品质管理部。这无疑是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短短两三个月后,厦门市质检所根据毕业生的多项条件筛选,也向史园伸出了橄榄枝。她权衡了单位发展前景和自身的职业规划,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当时工资只有“厦华电子”一半的单位。
史园把当时的想法结合如今的经验做了一些归纳总结:工作单位的选择,决不是仅仅考虑“谋生”,更应该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做“有趣”的事是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的因素,工作中不仅仅要有“输出”,更应该源源不断的“输入”,只有保持“满电模式”才能发挥自身所长,也才能让自己“有价值”。在质检院这样的单位工作,虽然收入“腰斩”,但工作性质决定着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提升,才能满足新业态质量管理的专业要求,在“输出”的同时不断汲取知识,也是对自身价值的提升。“如果人生如棋,那么人生的结局就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因此,赢得人生这盘棋的胜利,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把握住棋局。我想,‘定位’、‘视线’、‘胸襟’、‘自律’、‘感恩’、‘慎独’等,都应该是把握棋局的关键词。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我希望,你们能够把握好人生,走好每一步棋,拥有一个不悔人生。”这是史园对质检院员工说的话,也一直将这些建议传递给许多年轻的工作者。
史园的职业生涯一直都围绕着“质量”这个课题。在厦门市质检院,她一开始做的是电子元器件质量检测一线工作。后来在厦门市场监管系统单位中,历任认证、标准、计量等多个部门的岗位轮换,2014年重新回到了质检院工作,担任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的院长。“相当于我把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都走过了一遍。就像我的名字史‘园’,画了一个‘圆’,又回到刚开始的‘原’点。”
在很多人看来,质量检测是一种日复一日、始终如一的重复性工作。但在史园看来,这个过程与科研相似,都需要不断思考,螺旋式提升。可能正是某些敏锐的观察和想法的创新,为她后续研究工作开拓出新的领域。
厦门在LED半导体发光器件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就开展半导体方向相关研究与教学,带动了区域产业的发展。厦门市质检院早早地建设了国内首个LED应用产品专业检测机构,名为国家半导体发光器件(LED)应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这个方向也正是史园的专业所在。2022年,她作为项目负责人由质检院牵头联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等8家单位共同承担的“Mini/Micro LED直显屏超高清显示NQI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获科技部立项。该项目是自2014年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以来,福建省市场监管系统唯一一个主导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也是2022年全国68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中,福建省唯一获得立项的项目。史园笑道:“非常高兴的是,这个项目把我的工作、我的单位和我的母校、我的8206紧紧地‘绑’在一起了,这也是对母校的一种反哺吧。”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4年度评审合照,史园位于一排右三,厦大物理系李金钗老师位于二排右七
2024年,史园在厦门市质检院担任院长十周年。这十年来,她推动了许多新项目的发起与落地。她说:“既然工作尚有精力,就应当去探索新的知识,去尽一份力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国家。”

史园在厦门市质检院的办公室
从小家到大家,建设“家文化”
史园说话总是不急不缓的,透着一种安稳的亲和,做事情积极向上,但始终坚守原则和底线。或许这得益于家庭的教育。自幼,她的父亲就教导她要持续学习,提升自我;务必将国家、人民放在心间,切勿做有愧于他人之事。我们也在她办公室里看到了她的家训:“刚直不阿,忠勇为国;谨身勤业,诗礼传家。”
这一路走来,史园常常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遇到众多良师益友,成为人生路上的领路人;遇到的几位领导,给予她足够的信任和空间,也在她松懈时及时提点;遇到积极向上的员工团队,有情怀、有激情,能拼敢创。
“院长就是一张A4纸,任命书往碎纸机一扔,这个名头就没了。院长真正的价值在于你在大家心目中的真正位置。”史园作为一名领导者,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谦逊务实的领导风范。她积极为团队成员提供支持和引导,创造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在工作中,史园总是把团队的成就归功于大家的努力。她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决策过程。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通过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史园注重实际行动,以身作则,与团队一起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新冠疫情期间,她亲自带队到隔离酒店进行集中配餐单位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搞管理不能与一线脱节,要了解产业的痛点、员工的难点。”她对工作的细节有着严格的要求,追求卓越的品质,并且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和带领团队。
史园谦逊务实的领导风范赢得了团队成员的尊重和信任。大家都愿意跟随她的脚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质检院如同一个大家庭,温馨而充满凝聚力。
心系南强的真挚情怀
在单位,她是忙碌的史院长;面对厦大人,她仿佛又回到了校园青葱岁月。
82物理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大家庭,史园与当年无线电班班长洪峰以及留厦的涂庆镇、徐富春、李明榕等同学们则是重要的粘合剂。他们组织年级聚会,保持稳定联系,听闻同学突遭变故更是及时组织大家伸出援手。在1986年毕业前夕,8206的同学们共同写下一首年段之歌《再见吧,亲爱的母校——厦大》,而今他们大学毕业已接近40年,悠扬的曲调也传唱了40年。2023年,厦大物理学科百年之际,他们在昔年辅导员蒋东明老师的推动支持下,共同编撰了一本书《100个人的4年——厦大物理1982级的大学故事》,记录下同学之间的温情回忆。
2022年初,厦门大学校友会物理分会正式成立。作为物理分会首届理事成员,史园热心协办并参与校友活动,也时刻关注着物理系的发展。物理分会首次筹备组织校友企业单位参访活动时,她便邀请大家前往厦门市质检院参观交流。多年来,她持续推动质检院与厦大的科研项目合作、与物理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用自己的力量为母校物理学科的建设添砖加瓦。
谈到厦门大学的发展和学习物理青年学子的前途,史园认为要拥有优秀的老师团队、享有专业学科优势,特别特有的专业领先方向。

2022年5月,物理分会参观厦门市质检院
【原音回放】
学物理是学一种方法和思维,探索宇宙中的任何事物,用过程方法的思维去思考事情,追求尽善尽美。学习也要接地气,多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而不是为学而学。多思考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尽可能多了解相关的政策方向、城市的发展规划、国家的发展战略,去磨练,去学习。
————史园
文 | 赖誉方、张劭阳、殷浩杰
图 | 史园
编辑 | 童嘉烨
初审 | 陈瑶华
复审 | 李绍玉
终审 | 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