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化

天南地北厦大人

施鹏:万物生长离不开进化之光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2日 16:47 浏览次数:

施鹏,厦门大学1992级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校友。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遗传学会进化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进化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主持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生物多样性专项等国家级重大项目。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获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2014年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入选人社部“百千万人才”,2022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22年入选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厦大启航 燃“进化之光”

1992年,施鹏进入厦大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学习。识生命科学之道、固中西包容精神之本、铸进化遗传事业之基,是施鹏对4年生科学习生涯的高度概括,这为他从事进化生物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种下了厦大的基因,滋养了人生的底蕴。

生科4年,施鹏不断积累知识、淬炼思想、打牢根基。恩师郑文竹教授不仅悉心指导他完成毕业论文,还引领和启迪他要始终葆有一颗好奇心,并持之以恒地探究下去。“进化生物学其实就是一门探索自然、研究自然规律的学科,首要的就是需要我们拥有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施鹏说道。在他看来,宇宙万物,苍茫浩瀚,事事日新,皆有规律可循。“有了这些欲望才会驱使我们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好奇,为他开启了进化生物学的大门;好奇,又驱使他立志通过科学去改变世界、造福人类。“对进化生物学而言,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证据、原因、规律等是基本问题,而探索这些规律能给人类带来哪些贡献也是重要问题”。

厦大中西交融、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锻造了施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态度和价值取向。鹭岛四面环海,背山是传统,面海是包容,海洋的文化铸就了厦大博集东西、兼容并蓄的格局气度;百年前落成的群贤楼群,“头戴斗笠、身穿西装”的建筑样式,同样也是博采中西之长的精神文化的生动诠释。这些都指引着施鹏在往后的科研生涯中,既要有专攻之能,也要有博学之力,“心中有科学,眼中无学科”,不断探索崭新领域、不断实现自我进化。“厦大头戴斗笠,身穿西装的‘嘉庚建筑’令人难忘,这种中西融合的包容精神和融会贯通正是科技人才所必备的品质。”施鹏如是说。

施鹏在厦门大学生物学科创建100周年作为校友代表发言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如今我所获得的每一点进步、取得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离不开厦大生物系的基础培养,它们起点就在这里。”施鹏在厦门大学生物学科创建100周年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中,表达了自己作为厦大生科人一员的骄傲和自豪。

扎根西南 拓“进化之道”

“对于进化生物学而言,云南是个从事研究的好地方。可能我们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如中东部地区,但在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云南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施鹏说道。毕业后,施鹏从厦大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读博深造,后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深造,最终确定了进化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方向。学成归国后,施鹏选择重回昆明动物所,致力推动进化生物学研究。

施鹏与德国人类营养学研究所的同事们在一起

在十几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中,施鹏将我国独特的动物资源与新兴的基因组学、遗传学研究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解析了一系列动物复杂性状,如蝙蝠回声定位、牦牛高原适应等的遗传学基础。他提出了进化可重复、可预测的新理论假说,并建立了一套应用进化可预测性理论来解析野生动物复杂性状系列难题的研究范式。利用这个研究范式,其在哺乳动物回声定位等复杂性状的研究中实现了对基因功能、野生物种、性状起源等不同层次的预测,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可以说,施鹏提出的进化可预测性新理论,建立并验证了动物复杂性状遗传学机制解析的新研究范式,不仅为解决进化生物学中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挖掘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驱动力。

探索自然是第一步,人类的终极目标还是回归于自身的发展上。施鹏希望能通过动物复杂性状的相关研究来解决一些人类慢性病问题。“人类的疾病其实就是复杂性状,过去这些年来,我们在人类疾病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模式,但从动物研究视角出发还比较少。我们希望把动物进化思想形成一个理论,并最终应用于人类疾病研究,也就是通过动物进化理论看复杂性状的形成机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解决人类疾病问题。”施鹏介绍。由此,施鹏等人领衔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动物复杂性状的进化解析与调控”。经过几年的研究验证,该专项获得了系列突破进展,并作为此领域开创者之一,引领了国际早期胚胎发育理论研究。项目建立了集数据汇交、存储、整合、管理与共享为一体的公共组学数据平台,支撑先导专项多篇科研论文的数据共享与发布,获得Cell、Nature、PNAS等20余本国际期刊的认可,形成了中国自主的组学数据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路并进 解“人才困局”

科研之余,施鹏挑起管理研究所的“重担”,于2016年出任昆明动物所副所长,2020年出任昆明动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施鹏为大会致辞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地处西南,人才生态较为薄弱,分管人才工作的施鹏因此面临艰巨挑战。“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们选择了3条路并行发展,即学科特色、硬件设施与培养体系。”施鹏介绍,“首先是要建设自己的学科特色。作为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研究所,如果所有学科研究都能在中东部进行,肯定无法吸引人才。其次是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搭建大型科研平台,筑巢引凤来。最后还要在内部搭建年轻人培养体系,形成一种良好的上升机制与氛围,吸引年轻人。归根结底,只有不断发展、强大的研究所才能吸引、留住人才。”

在施鹏的努力下,近年来,昆明动物所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吸引、造就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让西部研究所释放出了近悦远来的“西引力”,令各路高贤聪明才智竞相涌流。研究所还通过推动岗位评聘机制改革,实施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启动“攀登计划”等措施,支持鼓励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推动“想干事的有平台,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奖台”。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引擎”为昆明动物所的科技创新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征程中谱写着新篇。在这里,“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大设施与重点实验室双向驱动、互促发展的建制化科技攻关模式加速形成,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能力逐步提升,一个个“干事创业”的硬平台加快搭建,一批批围绕“四个面向”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奏响科技创新奋进曲。

厦门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江云宝与施鹏等在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合影


原音回放

“我们的目标从来没有变过,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探索自然,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提高国人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接班人,学科发展的关键归根结底还是在年轻人身上。我们这一代人在老一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取得了目前的一些成绩,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进一步超越我们,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