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德 人物名片

王友德,厦门大学1981级数学系校友,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深造,主要研究方向为几何分析与偏微分方程,在九十年代中期与我国已故著名数学家丁伟岳院士一起,从无穷维辛几何的视角出发,提出从一个黎曼流形进入辛流形的薛定谔流,并研究了此种流的局部存在性与唯一性。该项工作独立于阿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数学家K.Uhlenbeck等人,在国际上引起反响,并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研究,取得了很多具有学术价值的成果。
求学之路,幸逢恩师,数学系少年的书生年华
王友德,1965年出生于湘中一个“极目楚天舒”的农村,由于那个年代条件有限,王友德对数学的了解并不多。让他对厦大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的,正是报纸上有关陈景润先生的研究成果和个人事迹的报道。彼时的少年,心中充满了对厦大和数学的向往。
1977年恢复高考后,凭借偶像的精神引领和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王友德填报厦门大学数学专业作为自己的高考志愿。那时交通尚不发达,他从湖南农村出发,花了两天两夜,几经中转,经由江西,最后抵达福建。尽管舟车劳顿,但初到厦门时那扑面而来的清爽海风以及映入眼帘的细腻沙滩、鲜红的凤凰花和挺拔的棕榈树,都令这位来自湘中的农村少年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回忆起在厦大的求学时光,王友德对母校的许多老师都印象颇深,比如张鸣镛、邱曙熙、陈景辉、黄伙泉、蔡忠俄、陈文忠等老师。这些老师教学方式不尽相同,但从这些老师处汲取的知识,为王友德之后的学术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中,最让王友德印象深刻的是张鸣镛先生,当时张先生是《现代分析基础》课程的老师,虽然身体状态不好,但是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回忆起张先生的授课,王友德赞不绝口:“张老师的数学修养和授课能力都是极好的,知识面非常宽广,极有才华”。王友德经常向张先生请教问题,两人的交谈不只关于数学知识方面的探讨,也有张先生对现代数学发展的认识,有时还会谈一些量子力学相关的话题,这些内容都对王友德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数学,王友德擅长发现有趣的新问题,进而通过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找到答案。这种对答案的不懈渴求,便是他深耕至今的奋斗源泉,而在厦大学习期间培养的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也是他不断向前的锦囊妙计。
虽然是数学系的学生,但王友德的求学兴趣却不仅限于数学。本科阶段,王友德还曾自学一些有关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对历史哲学也颇有兴趣。因此,他对厦大文理兼具的图书馆特别喜欢,经常借阅文史类书籍。在厦大学习的四年,王友德不仅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基础,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彼时的懵懂少年默默做好了腾飞的准备。
科研之路,执着热爱,钟情学术研究的峥嵘岁月
本科毕业后,王友德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当时国内对于几何分析和几何偏微分方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教材严重缺乏,更别提系统的学术训练了。王友德只能通过阅读文献来获得基础的理论知识,很多资料根本亦无从找起,这令他十分头疼。
纵使百般艰难,不敌十分热爱。出于发自内心的热情,王友德有时整天待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里,研究所找不到想要的资料,他就跑去国家图书馆找,为了节省时间,中午就带一点干粮或者一个馒头一点咸菜将就。最终,王友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继续留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这对热爱数学的他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幸福。
当被问起做学问最重要的是什么时,王友德认为一定是原创性。做学问要有个人独特的见解,给别人一种新颖的感觉。他提到,最好的研究动力,就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怀揣着热情自发挑战难题,凭借这种兴趣所带来的持续动力,能够让学术研究不断深入,从而一路前行,一路收获。
就这样,王友德克服重重挑战,在90年代中期,他和丁伟岳院士一起提出了从一个黎曼流形进入辛流形的薛定谔流,并研究了此几何流的局部存在性与唯一性,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并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研究。
纵使探索之路十分艰辛,王友德却凭着十足的韧性,披荆斩棘,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用公式不断书写着自己的数学情怀。
传承之路,专注自己,潜心科研与育人的谦谦学者
从学生时代至今,王友德一直走在他深爱的科学道路上。
博士后出站后,王友德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至今。这使他更有机会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也能够把多年积累的宝贵知识与经验传递给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他从探索者逐渐变成了引导者。
王友德在培养学生时,很看重学生研究问题的原创性,他要求学生要有深度思考,能深入理解问题本质。受到恩师张鸣镛先生的影响,他在研讨课上,对学生的讲课能力也很看重,因为教学相长,只有自己所学的知识讲透、讲清楚,才算真正掌握,才能在关键时候学以致用。
此外,王友德还鼓励学生开拓个人视野,深入了解人文、社会、历史等领域的知识,以提升对数学的理解和审美。他认为,“数学是一种自然内在和谐的美,学生需要通过心灵的感受去理解和体会数学的逻辑和意义。学生应多读一些人文、历史与艺术的书籍,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并通过内心的美去理解和感悟数学的内在美。此外,学生也应具备发掘或创造出具有原创性的美的能力。”
王友德永记母校的培养,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担任母校主办学术刊物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tudy 的编委,多次向国内外优秀学者约稿,希望能够让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祖国大地上。近年来,厦大数学学科发展迅速,王友德作为一位厦大数学人,多次推荐优秀青年人才来厦大求职,其中就有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现任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的宋翀教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宋翀表示,王老师对他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学术,更是包括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王老师的人生态度、治学精神都深深影响了宋翀,这种影响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宋翀在带学生时也秉持同样的态度。
王友德曾多次受邀回到厦大开展学术交流,为厦大学子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有不少厦大学子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深造。在服务校友的同时,王友德也对厦大的学科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感恩的种子播种在新生代厦大人的心里。王友德对母校和母院的青年学者们抱有很大希望,期待能有更多的学者传承陈景润、张鸣镛等前辈身上的优良品质,期待他们能为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

原音回放
厦门大学与生俱来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基因,有着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创新精神,秉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在未来岁月一定会续写其光荣的篇章。更期盼厦门大学的数学学院能一如既往英雄辈出。
文 | 赵莹
图 | 受访者提供
指导老师 | 谢文豪、许温洁
修稿 | 杨颖、校友总会秘书处
编辑 | 游丽华、童嘉烨
初审 | 许鸿滨、陈瑶华
复审 | 李绍玉
终审 | 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