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加关注,获取更多厦大校友资讯


校友名片:
宋浏伟,中共党员,安徽六安市舒城县人。2004年毕业于舒城中学,同年考入厦门大学,系厦门大学2015届本硕博连读研究生,厦门万泰凯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2022年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
六安地处江淮,东衔吴越,西领荆楚,北接中原,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生长于此的宋浏伟,自小受传统文化熏陶与濡养,逐渐成长为心怀坚定文化信仰、深厚历史情感的有志青年。在以优异成绩成为厦门大学的一名本科生时,他便立下“科研报国”之志,鞭策自己守住寂寞甘于奉献,将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入科研。本科毕业后,他选择了继续攻读细胞生物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0-2011年,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下文简称为“学院”)在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文简称“疫苗中心”)和医学院预防医学系的基础上建立,宋浏伟又进入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教授和袁权教授课题组学习。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宋浏伟即作为高级人才被厦门万泰凯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录用,开启了个人科研报国之路。
“春雨润物,明德育才”。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生命科学院“传承创新,求实至善”的院训,以及公共卫生学院“和谐、博爱、务实、创新”的院训,如同春雨,浸润着宋浏伟的生命,滋养其精神,丰盈其人生。
以创新为科研常态
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之际,他临时接到公司通知,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已有资源开发出用于快速检验新冠病毒的检测工具。虽然他有所预料,但也有些猝不及防。坐在工作电脑前,盯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新冠病毒解析,和接踵而至的新邮件提示,他的脑子里满是来自各地的疫情相关信息,以及各方的决策和会议。他顿时感到有些紧张:任务期限实在太短,以往的流程根本无法保持,信息多样本少,留给他们试错的时间更少。尽管如此,他还是及时调整了状态,告诉自己,问题总是会解决的,还是要一步步来。
“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宋浏伟的团队正是这样一个久经战阵、训练有素的团队,也正是这样的团队,在临危受命之时依然可以有序开展工作。“研发过程有无数个环节,偶尔也会有一轮一轮的失败。”宋浏伟云淡风轻地回忆起这段经历,“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平时做研发就是这样。我们一直是做抗体的,从抗体入手研发诊断试剂是我们的长项,也有相关的经验,在这方面我们是有基础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一个节点往下推进。”
在宋浏伟看来,创新不仅是机缘巧合下的灵光乍现,更应该成为科研工作的日常。科研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某些科研成果可能需要耗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一开始不知道前进方向都是正常的,甚至在业内都没人知道前进方向。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去观察,找资源去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具有突破潜力的方向,再对现有方向进行修正。一步步去拓展,最终实现目标。这就是宋浏伟一直在实践着的创新之路:收集资源、尝试、分析、修正。为走好这条路,平时需广泛学习,用时需小心求证。“我也会关注一些新技术,但不代表我看到一个就要去修正我的路线。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属于自己的科研自信!”而属于宋浏伟的科研自信,则离不开在厦大学习生活的那些年。
以自信为科研心态
“那时候有很多课题,也有很多困难,但老师们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从不止步于已有的成绩,不断地去挑战,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公卫学院这种攻坚克难永不止步、不惧困难勇于挑战的科研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说起学院初建那段困难重重的时光,宋浏伟不仅没有丝毫埋怨,而是充满感恩之情。在一次次克服困难中成长,对他这样纯粹的科研人来说是一种幸福。而支撑他们转战千里却不矢尽兵穷的原因,宋浏伟印象最深的首先是自信的科研心态,其次是独特的科研策略。
“至于实际如何解决困难,一方面是具体实验或技术,课题组会在组内、组间进行讨论,老师也会从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对科研的进展很有帮助。第二个方面,就是在这种困难面前,从老师到学生,大家都很有信心。”从他的话语间,我们看到了厦门大学在科研人才培养路上一直在传递的信念:只要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潜心科研,就一定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论何种困难,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已经站在前列。何须浅碧深红色,群英荟萃,自是花中第一流。
学院的科研生活练就了宋浏伟充满自信的科研心态,让随和的他修炼出一身凌厉剑骨。“剑术已成君把去,有蛟龙处斩蛟龙”,信心为剑,无物不斩。众所周知,科研就如同攀登巍峨大山,而一些开拓人类认识的研究,更是如翻越齐云绝壁,难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信心是攻坚克难的前提,是成为优秀科研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宋浏伟在厦大获得的助其披荆斩棘,取得科研硕果的宝贵财富。
其次就是公共卫生学院独特的科研策略。学院在医学院和疫苗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因此也具备多元化的特点,有别于传统公共卫生学科。学院以宏观的传统公卫作导向,以微观的生物技术作为实现手段的思维方式,对宋浏伟产生了深刻影响。他认为,太关注宏观,或者局限于微观,难免顾此失彼,忽略一些关键点,导致科研工作出现阻碍。因此,科研工作需要宏观与微观的适当结合。有效的科研策略和自信的科研心态,可谓支持宋浏伟不断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
以求真为科研姿态
很多人都觉得做科研高深莫测,但它在宋浏伟眼中却是这样风轻云淡。在很多人还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时候,宋浏伟就早早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从本科到博士,这个方向始终没有改变,可谓从一而终。以兴趣为灯,自可明察前路。也许正是因为这一颗从一而终的赤子之心,在谈及自己的成就时,宋浏伟总是谦虚地笑笑,说自己没啥曲折的经历,并不像别人所以为的那样,需要九死一生才换来一点成就。话虽如此,但哪有没经历过失败的成功?只不过,任何的失败在他眼中都是科研百花园中的美丽一景。
如果说宋浏伟是一颗种子,那么学院务实创新的科研氛围就是他成长的肥沃土壤。在疫苗中心,他度过了忙碌的学习和科研生活,有时甚至需要学习、工作到一两点。每每回忆起这段时光,他的话里满是对青葱年少的回忆和对导师卓越科研思维的惊叹,唯独不知道什么是“辛苦”,什么是“困难”。他的眼里绽放着光芒,一次次实验的锻炼,一个个前沿知识的积累,都在一点一滴地提高他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在各课题组的分工合作中,他也以科研贡献助力学院建设,带给学院荣誉。如果说,厦大公卫点燃了他的科研梦,那么,厦门这个美丽鹭岛,就真正成了他筑梦的摇篮。厦门对生物医药的大力扶持,也坚定了他留厦的决心,正如他所说:“厦门有许多优秀的生物科技企业和单位,它们的发展方向与我的专业能力高度契合。”厦门的舒适与包容,令他能够更加从容地舒展拳脚。
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淡泊名利,是宋浏伟团队所秉持的精神。该团队研发出了全球首个获得批准的新冠病毒双抗原夹心法总抗体检测试剂,他也因此于2022年二月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但提起这一成就,他却低下头笑着摆手,“这些算不得什么成就,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他认为自己和医生类似,医生通过对血液、尿液等生物标本进行生化检验,获得一些指标,帮助其对病情进行诊断。宋浏伟的工作则更关注传染病、肿瘤等的一些生物标志物,然后将其应用于研发诊断试剂。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科研领域的普通一员,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不世故,才能为科研争分夺秒;不逐利,才能维持内心对科学的纯粹追求”,这种赤子心,让无数科研工作者成为国家的脊梁,也正是这种赤子心,令我辈肃然起敬。
当那年命运交织,不论前尘往事,一心求知。秉赤子之心,不觉山长水远。书山学海,亦是蓬莱瑶台。
【原音回放】
厦门大学确实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希望大家真的能够珍惜在学校的时间,抓住机遇,抓住锻炼自身的机会。社会发展很快,已经不是一门技术干到退休的年代。你们需要在学校里找到自己的方向,知道怎样去学习,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尤其是学习的方法,让自己可以与时俱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工作的时候,可能就会用到你的这些知识。
——宋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