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珺瑜,厦门大学1996级历史系旅游专业(99 年旅游专业转至管理学院成立旅游系)校友。现任厦门建发国旅集团执行总经理,万千研学董事长,中国旅行社协会研学分会副会长,福建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集美政协常委。
勤奋求学,夯实自身根基
王珺瑜祖籍泉州,从小在厦门长大。他就读的厦门三中曾经叫“前线中学”,是一所具有百年积淀的历史名校,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就是从这所学校唱起。他敢于拼搏、勇于挑战的个性在中学时期开始逐步形成。1996年,王珺瑜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旅游专业。
谈到在厦大求学的时光,王珺瑜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那时候他住在芙蓉四,每当他打完球,趴在宿舍窗边看着三家村广场人来人往,都觉得校园生活非常美好。每次夜自习完走出图书馆,听着音乐沿着芙蓉湖畔林荫小道走回宿舍,一路思考一路憧憬未来,是最怀念的时刻。
提及母校对他最大的影响,王珺瑜深有感触。他强调,在大学中,熏陶尤为重要,而“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厦大精神和厦大独特的文化底蕴,对他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受校主陈嘉庚先生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感染,王珺瑜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精神”。
在校期间,王珺瑜积极参与多个勤工俭学项目和公益活动。这些经历不仅培养他吃苦耐劳的品质,更为他未来的工作生涯奠定坚实基础。他曾组织并参加厦大学生鼓浪屿义务导游讲解队,虽然辛苦,但收获颇丰,倍感愉悦。后来,工商管理系组建一个讲解团队,他也主动参与,协助授课。作为班级的班长,他积极带领同学们投身勤工俭学和各种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踏实工作习惯。
此外,王珺瑜非常感谢恩师在求学期间的悉心指导。特别是旅游专业的老师,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大地拓宽他的视野,加深他对于文化的理解。王珺瑜感慨道,在旅游专业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对他深入理解旅游产品和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旅游行业正重新回归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真正领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发掘这个行业的新机会和光明前景。
在厦门大学的四年里,王珺瑜深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熏陶。对他而言,拼搏奋进、自强不息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坚信,工作就是脚踏实地地奋斗,没有华而不实的言辞,只有实实在在地付出。但王珺瑜并非一味蛮干之人,他深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智慧,因此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不忘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个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他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突破,以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拼搏奋进,扎根文旅产业
1999年,王珺瑜从厦门大学毕业,进入厦门建发集团的旅行社,从计调员做起,开启他的文旅职业生涯。2000年左右,我国第一个黄金周引发旅游需求爆发式增长。然而,当时的旅游供应链并不完善,甚至难以找到像样的旅游车。为给游客提供优质旅行体验,王珺瑜不辞辛劳,一家家去协调、沟通。那段时期,他身兼数职,每天工作12小时,曾连续三个月没有休息一天。尽管工作强度大,但他从未感到痛苦,反而感到奋斗的快乐。
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王珺瑜很快获得亮眼销售业绩,并走上管理岗位,成为建发国旅集团国内游接待总部总经理。作为福建省首届导游大赛冠军的王珺瑜充分发挥自身专长,打造福建省导游行业最出名的队伍——厦门建发国旅集团导游队,并多次获得省市导游大赛的冠军,一度成为全省导游的一面鲜明旗帜。如今,文旅经济已成为福建省四大经济之一,建发国旅集团也逐渐发展壮大,先后荣膺中国旅行社业优秀企业、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福建省AAAAA级旅行社和福建省金牌旅行社(首位)等荣誉,而这些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王珺瑜的不懈努力和奉献精神。
截至目前,王珺瑜已在旅游行业耕耘了20余年,他始终致力于深入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推广厦门的城市品牌。2012年,他参与策划了“蜜月节”,巧妙地利用五缘湾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心形海岸线,将其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中国第一爱情湾”。2014年,第八届中美省州旅游局长合作发展对话会议在厦门召开。在面向美国来宾的“美丽中国·厦门之夜”推介活动中,王珺瑜邀请了厦大教授潘威廉作为代表,向参会嘉宾介绍他深爱的第二故乡——厦门。此次活动提出的宣传语“NO Amoy ,NO America!”引起广泛关注和赞誉。
在不断学习与交流中,王珺瑜深刻地认识到厦门在对台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他观察到,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与台湾中老年的交流,却忽略了青少年一代的教育和沟通。现在,他希望能让两岸的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和学习,使他们能真正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培养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而此时,正值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于是,王珺瑜立即找到了切入点,通过研学旅行推动两岸青年学子从交流交往走向交心,从共游共话走向共融。他创新性地提出“1+N”的集美泛营地全域夏令营模式,并于2018年与集美区政府策划成立厦门集美闽台研学旅行基地。每到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厦门(集美)闽台研学旅行基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邀请两岸青少年一起探寻体验闽南文化,不断加深他们对“同根同源”的理解。作为大陆首个对台研学旅行基地,厦门(集美)对台研学旅行基地累计吸引两岸研学团超过21万人次,成为两岸青少年交流融合的重要平台和集美对台融合的烫金名片。
此外,王珺瑜还担任了厦门集美两岸研学交流中心主任。他认为集美作为嘉庚故里、百年学村,蕴含浓重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特色,提倡将“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精神融入研学活动中,并致力于“把集美好的资源做成课程,让两岸的青少年共同来成长发展,让他们通过学习和研学活动,更深入地交融交流,加深感情,一起成长。”
在王珺瑜多年的精心运营下,集美闽台研学总部/万千极美营地如今获得诸多国家级荣誉。它以研学为载体,不仅为两岸青少年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还将“嘉庚精神”融入两岸青少年培养的各个环节,令“嘉庚精神”薪火相传、积厚流光,使两岸青年在陈嘉庚先生故里感受成长、增强家国情怀。

回馈社会,传递温暖力量
提及投身研学事业的初心,王珺瑜谈到在中小学时期,他参加厦门市政府组织的学生干部夏令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交到很多朋友,获益良多。“没有观世界,何来世界观,这是旅行的意义”,王珺瑜如是说。他认为,旅行对于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而研学活动则是非常好的载体。因此,王珺瑜将建发国旅集团的子公司命名为“万千研学”,寓意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2019年,王珺瑜发起设立万千爱心研学旅行公益联盟,整合文旅资源和社会各界公益力量,开启公益研学新篇章。通过开展研学公益活动,联盟为贫困儿童提供开拓视野、增长见闻的学习成长平台,受到广泛社会关注和好评。他参与组织花样漳州红色文化旅游研学暨“百团万人行”活动,将革命精神融入线路设计,推动更多人走进红色景区,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历史。在当今众多行业追求跨界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研学实现旅行、文化和教育的融合,把各类社会资源转化为课程,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文旅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亦能够互相激发出新的增长点和创新点。
2021年底,王珺瑜被推荐进入集美区政协并当选为政协常委,通过参与政协组织的研讨、座谈、培训等活动,跟来自各行各业精英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对于取得的成绩,他没感到骄傲,认为自己只是顺势而为。政协委员的身份对王珺瑜而言意味着更大责任,他也表示将竭尽所能,在政协平台上继续发光发热,为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拳拳赤子心,殷殷母校情。2023年4月,王珺瑜参与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举办的纪念品捐赠仪式,捐赠非遗工艺“清明上河图”精美剪纸画。如今他还担任厦门大学旅游系校友会副会长,积极参与校友会工作,以联络校友、回报母校、服务社会为宗旨,凝聚校友力量,为校友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他希望学弟学妹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多读书、多行走世界,不管在哪个行业,处于哪个人生阶段,内心都要有一种激情和动力,永远要有一股奋斗的劲儿。
【原音回放】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有所为、有所爱、有希望。奋斗方有为,奋斗为了爱,奋斗才有希望、有未来,所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王珺瑜
往期推荐
天南地北厦大人 | 蔡长质:从受助到助人,他用爱浇筑感恩回馈的“侨”梁
天南地北厦大人 | 杨锋:让青春的汗水在雪域高原发光发热
天南地北厦大人 | 雷彪:学以致用的信息化应用领域开拓者
天南地北厦大人 | 周宗佑:筑高台于垒土,见风骨于丹心
天南地北厦大人 | 张勇 :坚持科研热爱,让人生不留遗憾
天南地北厦大人 | 吕曦:永不设限的广告人生
天南地北厦大人 | 张友明:千帆历尽 初心如故
天南地北厦大人 | 刘志岩:“国家宝藏”的发掘者与守护人
天南地北厦大人 | 林联兴: 我眼中的完美人生
文 | 徐舒虹、郭非然、饶婧怡
图 | 王珺瑜、王宏辉
指导老师 | 陈菲、杨南燕
修稿 | 杨颖、校友总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