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南强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南强故事 -> 正文

这位厦大百岁老校友被保姆称为“人生导师”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1日 17:20 浏览次数:

“你好,我想推荐一位百岁老爷子。我是他家的保姆,老爷子在民航系统工作了一辈子,做了不少贡献,日常生活的言行也很令人尊敬,希望你们能来采访报道。”近日,50多岁的李女士打进华商报新闻热线。

壹,百岁老人曾是“高材生”

李女士名叫李小霞,是位热情的住家保姆。

据李小霞介绍,老爷子名叫陆家沂,1926年生,祖籍广东新会,从小跟着在银行工作的父亲在福州生活,是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的高材生,也是经历坎坷的百岁老人。

“老爷子是高材生,英语好,有文化,还参加过‘两航起义’,儿女们也有成就。今年1月,老爷子刚过完99岁生日,已是百岁了,我从2016年起照顾老爷子老两口,他的一言一行给我很深的影响。”

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合厦门大学陕西校友会会长仇璐、秘书长赵莎莎一起上门看望这位百岁老人——陆家沂老先生。

尽管精神矍铄,百岁的陆老先生有些耳背、记忆也有点模糊。

大部分采访由弟弟陆家声替老先生讲述,他只在一旁边听边点头,或笑笑表示赞同。

2个多小时的采访,老爷子一直坐得端正,足见修养。

贰,“说起母校,连记忆力都好一点儿了”

“我们家兄弟姐妹多,他(指陆家沂)是三哥,我排行十二,相差18岁。”陆家声说,“1944年,三哥从建瓯第一中学高分考取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成为厦大该专业招录的第一批学生。当时‘航空救国’的思想正推动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三哥成绩好、分数高,选的是蒸蒸日上的专业,并主攻飞机的仪表系统。”

1937年10月到1946年6月,厦门大学内迁长汀8年多。“我4年都在长汀念书。”时隔多年,陆老先生仍记得当年这段求学经历,还有点骄傲地“炫耀”说,“当时,厦大和长汀机场有合作,我们不少课都在飞机上开课!”(另据相关资料记载,驻扎在长汀的“飞虎队”赠送厦大“野马”和“闪电”退役战斗机等十分难得的实验器材。1946年冬,厦大还从厦门征得投降日军的“神风特攻”快艇三艘等。)

陆家声接话说:“这些年,三哥虽然记忆力越来越不如从前。但只要提起母校,他的耳背似乎能减轻一点,甚至连记忆力也能好点儿。”

陆家声还说起2016年陪同哥哥参加厦门大学95周年校庆的情景。“当时状态比现在好,在母校见到老同学更是开心,还念叨着百年校庆再聚。可惜2021年厦门大学百年校庆时,他身体情况不好又有疫情,遗憾无法回去。

正好,仇璐和赵莎莎提前准备了“百年厦大”纪念册,两人各坐陆老先生一边,陪着他一起翻看。

“学长,这是嘉庚楼,这是芙蓉湖和三家村。”陆老先生不停地点头,两人还合唱厦门大学校歌《南方之强》。陆老先生面露笑容左看看右看看,尽管没说一句话,但头点得不停也笑得灿烂,似乎在说:就是这个味儿啊!

叁,参加两航起义“护产”

从厦大毕业后,陆老先生加入央航。

据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党委办公室编撰的《两航起义始末》,1949年,国民党政府失守南京,被迫迁往广州又退居重庆,希冀依托西南反扑,又因空军运力不足,命令央航、国航“两航”参加空运枪支弹药。

“两航”是指原国民党政府交通部与外资企业合办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运输公司,分别简称为“中航”和“央航”。

1948年12月起,以上海为基地的央航、国航陆续迁到香港,却因与英资同行的利益冲突,困局加剧。

1949年6月,周恩来根据时局变化和“两航”的重要作用作出策动“两航起义”的决策,国民党空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吕明和爱国进步人士查夷平,先后确定中航总经理刘敬宜、央航总经理陈卓林的态度和大部分“两航”员工参加起义的决心。

1949年9月,港九民航工会成立。

1949年11月9日清晨,刘敬宜和陈卓林在吕明、查夷平的陪同下,驾驶十多架飞机从香港飞回北京和天津,成功发动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

“两航起义后,留在香港的还有价值数千万美元的71架飞机和大量器材,我们‘两航’留港员工本想尽快运回国内,发展新中国的民航事业,但在港英当局的纵容下,国民党采取种种卑劣手段破坏和阻挠。后来,鉴于英国政府即将撤销对国民党政权的承认,后者竟以一纸协议将两航留港资产非法‘卖’给美国人陈纳德和魏劳尔经营的空运大队。英国的枢密院司法委员会也无耻地将属于中航和央航留港的资产判给了陈纳德的所谓‘民用航空运输公司’。这期间,‘两航起义’留港员工进行了3年之久的‘护产’斗争。大家组成纠察护产小组,日夜守卫飞机、厂房和仓库,捍卫起义成果。经过多方通力合作,截至1952年底共运回航空器材约15000箱(件)、汽油3600桶,以及其他大量物资设备,为新中国民航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陆家声说,这一段话是三哥在纪念“两航起义”7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稿。

“三哥也是在香港‘护产’的两航员工之一,他在1950年1月回到国内,之后先后在广州民航局、武汉南湖机场、北京西郊机场、中苏航空公司乌鲁木齐管理处、兰州中川机场工作,参与新中国民航建设事业。”陆家声说。

肆,新中国翻译三叉戟飞机专业术语第一人

据陆家声回忆,陆老先生很少提起往事,只说起过“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新疆五七干校陶乐农场干体力活的二三事。

“他感叹说幸亏在学校学了点手艺,能帮农民们修个闹钟等,人家就给他了一头驴磨豆腐,等于帮他把活干了。”陆家声说,“在新疆十多年间,曲折一定不少。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民航总局从英国购买了9架三叉戟飞机,因当时国内没人能对飞机上的各项参数进行准确而专业的翻译,三哥得到从新疆借调北京的机会,进行专业翻译工作。”

“我英语好,专业好,也就被破例留在民航总局。”陆老先生“补充”道。

1980年,陆老先生调到民航总局机务工程司,先后担任副总工程师、副司长;1987年底,作为中国常驻国际民航组织副代表兼航行委员会委员赴加拿大工作,1992年退休。

“咱们西飞生产一款‘运’字头飞机,准生产许可证还是他发的呢!”陆家声说。

伍,“充吾爱于无疆”

2016年以前,陆老先生一直由在清华读书、工作的四弟照顾。之后,因四弟身体每况愈下,他才跟着陆家声回到西安。

“我也是那时开始照顾老爷子和她老伴的,至今已经10年了。2023年,94岁的老伴安详离世。老爷子心里难受,但很平静,只是在孩子临走时,放了一首伤感的歌。老伴走后这两年,老爷子的儿女每年轮流回国陪伴老人一段时间,弟弟陆家声几乎天天来看望。”

李小霞眼中的陆老先生是家境优渥,但生活十分节俭的典范。

“老爷子是水电一点儿不浪费,但对需要帮助的人却十分慷慨。比如,他常提醒我,出门买菜看到‘可怜’人,抹去零头不要让人家找钱。再比如,我推着他出门,地上有一堆玻璃碴,老爷子会让我先打扫干净才能离开。”李小霞说,“还有一次,我推着老爷子出门晒太阳,一位男士抱着生病的孩子在路边求助,老爷子示意我上前帮助,可我恰好没带钱,就先把老爷子推回家取钱,临出门时老爷子还叮嘱我给对方拿瓶水。10年间,老爷子的言行一点一滴地影响我,刚听到厦大的校歌中那一句‘充吾爱于无疆’,我才明白,怪不得老爷子的儿女们总嘱咐让我要支持老爷子做公益,老爷子的大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虽然很多事情我一时说不出来,但我经常‘表扬’老爷子,‘你看,你就是我的人生导师!你的所言所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普通人学习’。”

“我替哥哥谢谢厦大校友的看望,参加‘两航起义’时,他们都是热血青年,回归祖国后经受了各种考验也为国家民航事业做出不少贡献,这些年,民航总局、西北民航局等各级领导逢年过节都来看他,他很感动,我们家人也很感动,谢谢大家惦记,我三哥一定也是这样想。”陆家声说。

来源 | 华商报,华商颐养,厦门大学陕西校友会

撰文 |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付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