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那个凤凰花开的夏天,新生入学季,怀揣着梦想的陈箭深迈入厦门大学,成为会计学系一名学子。
正是在厦门大学就读和任教的经历为陈箭深的职业生涯奠定了扎实基础。“经师易求,良师难寻”,在陈箭深人生道路上,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幸运儿,“因为从小到大我在各个学习阶段都遇到非常优秀的老师,尤其是在厦大”。1985年,陈箭深成为常勋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92年,他成为葛家澍教授博士研究生。两位老师言传身教对陈箭深的学习和生活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
“人活着总是要干活的,否则就没有意义”,这是常勋老先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它如同灯塔一般,照亮陈箭深前行的路。常老师以其对学生的深切关怀和平等相待的态度被人所熟知。他的课堂尤为让人印象深刻——洪亮的声音,即便是在容纳两百人的大型阶梯教室,无需任何扩音设备,也能让每一个角落的学生清楚听到。他授课内容广博而深入,引领学生们穿梭于知识的海洋,探索未知的领域。无论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还是泛泛之交的朋友,只要带着学术文章求教于常老,他总能耐心细致地回复,倾囊相授学术见解,毫无保留。常老坚持认为,深入理解并牢固掌握基础概念是专业学习的基石,这种对原理性思维的执着追求,不仅为陈箭深学术探索指明方向,也深刻影响他日后在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生涯,成为滋养他处理复杂问题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的另一位恩师是葛家澍先生。”回忆起葛老,陈箭深眼中满是怀念与敬仰。葛老师在学术领域以严谨著称,但在生活中却展现出极大的亲和力,对学生满怀慈爱,其言传身教远不止专业知识,更深刻影响陈箭深为人处世原则。赠书予后辈时,葛老师谦卑地以“学友”相称,即便年岁足以成为父辈。这种谦逊之风贯穿葛老教学与生活,也对陈箭深为人处世的方式产生潜移默化影响。
师从两位学术巨擘,让陈箭深在个人修养与学术造诣上受益匪浅。面对合伙人治理机制复杂议题,他并未简单遵循字面规则,而是秉承老师们的教诲,以“是什么”“为什么”和“该怎样”的哲学式追问,深入剖析规则背后的逻辑与原理。在陈箭深看来,会计工作并非机械操作,而是巧妙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与“平衡”理念。在这种观念的支撑下,陈箭深创造出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独具中国特色、和谐共生的合伙人治理机制。